浅谈大数据及大数据审计发展历程

发布日期:2020-11-13 16:05作者:张谨来源:凤阳县审计局阅读:字体【  

大数据就在我们生活周围,随处可见,并且我们每个人都是大数据中的一份子,也是大数据的创造者,我们工作、学习、出行等都产生大数据。如:

(1)互联网上的微博:

(2)电子商务交易数据;

(3)百货商店、零售店、超市的销售、购买数据;

(4)民航乘机、高铁乘坐数据;

(5)银行业务和信用卡的交易数据;

(6)企业生产和销售过程产生的财务和业务数据;

………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可:大数据是以容量大、多样性、生成速度快、价值高为主要特征的数据集合,且正快速发展为对数据量巨大、来源分散、格式多样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和关联分析,从中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提升新能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服务业态。

大数据审计即依照法律权限采集各公共管理部门、社会公开的海量数据,利用跨领域、跨层级、跨行业、跨系统的全维度数据,开展智能化的数据挖掘与分析,进行综合审计判断,形成审计结论的过程。

审计署《“十三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创新审计管理模式和组织方式,全面推广“总体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实、系统研究”数字化审计方式。

大数据审计目标是揭露重大违法违纪问题,揭示宏观经济社会运行风险,助力实现审计全覆盖,最终目标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促进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发挥基石和保障作用。

开展大数据审计,不仅只分析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数据、业务数据和管理数据,而是会对与之相关的其他部门单位的数据或网络数据等进行综合关联分析,所分析的数据涉及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

早在1998年12月,李金华审计长就向国务院提出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的设想,1999年,李金华审计长在视察南京特派办时指出:计算机审计是一场革命,审计人员不掌握计算机技术,就将失去审计的资格。之后又提出:审计机关的领导干部不了解信息技术,将失去指挥的资格,审计机关的管理人员不掌握信息技术,将失去任职资格。这“三个资格”的警示,不仅成为国家审计信息化战略规划的总指导,也成为全国广大审计干部和审计人员开展审计信息化的总动员。

2014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提出:要探索在审计实践中运用大数据技术的途径,加大数据综合利用力度,提高运用信息化技术查核问题、评价判断、宏观分析的能力。

2015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要求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做到应审尽审、凡审必严、严肃问责。刘家义:中国审计的出路关键在于信息化,信息化的关键在于数字化。推进以大数据审计为核心的审计信息化建设是应对未来挑战的重要法宝,也是实现审计全覆盖的必由之路。

2018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要坚持科技强审,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胡泽君审计长随即提出:“向信息化要资源,向大数据要效率”,为全国审计机关开展大数据审计工作指明了方向。要求:拓展信息化技术运用,推广数字化审计模式,切实提高审计发现问题、评价判断、宏观分析的能力,增强对风险因素的感知、预测、防范能力,提升审计监督、过程控制、决策支撑能力,努力抢占审计事业发展制高点,推动新时代审计事业新发展。

2020年7月,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发挥好审计监督的职能作用,侯凯审计长提出:扎实推进审计方式方法创新。以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为目标,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审计全覆盖的部署要求,完善审计制度。以政策落实跟踪审计、财政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为平台,统筹安排各项审计任务。加强非现场审计与现场审计的资源配置和协调衔接,健全“数据分析+现场核查”工作机制。同时,促进审计监督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等其他监督的贯通协调。加强对内部审计的指导和监督,利用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的力量,增强审计监督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