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国之基》有感

发布日期:2024-02-23 16:51 来源:滁州市审计局 阅读: 字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此背景下,贺雪峰著作的《大国之基》,按照“农村是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和蓄水池”立意,从社会结构、乡村建设、土地制度、乡村治理、组织再造五个方面,对我国如何实现乡村振兴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明确了实现路径。

书中提出了“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村是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和蓄水池,农村是缺少进城能力和进城失败农民的退路,农村是农民的基本保障,基本保障是不能市场化的”观点,并从社会结构、乡村建设、土地制度、乡村治理和组织再造五个维度,深入浅出的阐明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是要锦上添花式的建设,也不是为具备进城能力的农民提供更多利益,更不是为资本下乡、城市富人下乡提供市场通道的政策;而是着力为占中国农村和农民大多数的中西部一般农业型农村地区雪中送炭,为缺少进城机会的农民提供在农村生产生活的保底条件,将乡村打造成一个人与自然与社会可以和谐相处、一个真正“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地方,让乡村成为每个人的心灵中需要拥有和珍藏的地方。

作为从农村走出的人,对书中一些论点感触更加深刻:农村是缺少进城能力和进城失败农民的退路。农民在社会竞争中长期处于弱势,现代社会高速发展,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然而,由于先天劣势,部分人最终还是无法在城市安身立命,只是维持打工的状态,那么农村就是这些人的退路。它能为缺少进城能力和进城失败农民提供最基础的生产资料。书中反复提及农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稳定器和蓄水池作用。农民在农村所拥有的集体土地使用权和宅基地是农民的退路和基本保障。正是有了这个保障,当农民家庭认为进城有更多机会时,他们会选择进城获取收入,而当他们难以在城市体面安居时,他们就退回农村。农民有了农村这个退路,就避免了独立运行的农村社会结构与城市社会结构在同一个结构中存在“结构紧张”关系,正是有农村作为退路,进城农民就可以在城市一搏,同时他们永远也不会失望而选择努力打拼,他们在城市获得的收入也许过不好体面的城市生活,却可以极大地改善他们在农村的生活。即使他们这一代人无法体面融入到城市,但他们仍然可以将融入城市的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进城农民工因此总是不绝望,总是积极进取,总是对自己子女的教育寄予厚望,总是要想方设法在任何一个地方打拼。这种城乡二元体制避免了城乡社会结构紧张所放大的经济社会政治问题,从而维护了社会整体稳定。

为了维护农村稳定器和蓄水池的作用,进一步思考当下我们开展乡村振兴的目标,不是投入大量财力、物力、人力,去打造样板村、样板镇,而是在有限的财力下,在做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发展农村产业,带动当地农民致富,为外出打工的农民提供一个可以退守的后方。

读了《大国之基》这本书,对贺雪峰老师对中国农村的研究由衷的佩服,但也有个别观念不同。他不赞成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认为地方政府通过增减挂钩政策来拆旧,让农民退出宅基地,但地方财力有限,给农民的补偿普遍不足,且农民上楼后离耕地较远进行农业生产也不方便,出现了如农具无处放、粮食无处晒、性畜无处养、菜园无法种等问题,所以农民普遍不愿上楼,地方政府就强迫农民上楼,以致引发很多恶性事件,而且增减挂钩最大弊病是,本来只是转移财富,却让整个社会都以为增减挂钩政策可以创造财富。然而,我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的经济实力不断提升,大量农民不断涌向城市,出现了大量的空心村,农村房产交易低迷,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是农民唯一可以获得较高补偿的政策,能够切实帮助一部分农民在城市安家乐业,只是我们在执行政策时,要因地制宜。

总之,《大国之基》这本书让我从更深层次了解了我国农村的作用,了解了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在党的领导下推进乡村振兴,要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让农民自觉参与乡村振兴全过程,大胆探索自己的幸福道路,要使他们在创造自己幸福生活的同时,也为乡村振兴和增进全社会的幸福奉献心力。只有让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成为受益主体、建设主体、治理主体、责任主体和奉献主体,才能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使命感和价值感,才能使乡村振兴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