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长:扎实推进自然资源资产审计 护航安徽绿色发展

发布日期:2022-08-12 10:51作者:吴瑞来源:天长市审计局阅读:字体【  

近年来,天长市审计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采取强化项目统筹、加强资源整合、创新工作方法、压实整改工作等举措扎实推进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环境保护中的积极作用,护航安徽绿色发展。

一、强化自然资源资产审计项目统筹

一是突出党建引领,实现党建与业务相融合。成立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组临时党支部,指定政治素质高、党性意识强、党务工作好的局领导担任临时党支部书记,加强审计现场精准化管理,压紧压实责任,做好审计外围调查,加强统筹协作,全面提升审计项目质量水平。结合审计项目开展“让党旗飘扬在审计一线”活动,激发党组织活力,切实将党建工作延伸至审计一线。局党组定期到审计组进行廉政回访,全面加强党建对审计工作的领导,提升审计工作质效。

二是制定五年规划,推进审计项目向纵深开展。制定了《天长市自然资源资产审计五年规划》,规划主要包括对土地、矿产、水资源、森林等自然资源,特许经营权、排污权等国有无形资产,重点环境综合治理,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实施,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领导干部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等开展审计。对发改、自然资源和规划、林业、环保、水利、农业农村等具有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能的部门定期进行轮审。

三是加强项目融合,实现审计成果共享共用。自2017年首次试点以来,先后连续六年,每年抽取一个镇,结合镇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同步实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各审计组实行“一套班子,两个项目”的管理模式,统一下发审计通知书,同步实施审计 ,统一征求意见。同时,在其他镇(街)经济责任审计中也将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情况作为重点关注的内容,截至2022年7月底,已开展13个相关项目,项目中涉及自然资源方面的内容由自然资源审计小组开展,并进行资料互享,问题共享,成果共用,减少重复检查,实现了“一审多项”“一审多果”“一审多用”。

二、加强自然资源资产审计资源整合

一是强化部门合作。积极主动对接自然资源和规划(林业)、生态环境、水利等职能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寻求专业支持,实现审计部门与相关专业部门的合作联动,打破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建立自然资源资产数据共享机制,按年度定期更新数据内容,实现自然资源资产信息共享。

二是借用专家力量。从自然资源和规划(林业)、生态环境、水利等部门分别聘请一名专家参与现场审计,提供技术支持,弥补审计工作短板,提升审计质量和效率,为审计工作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和组织保障,实现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方式的转型升级。

三是挖掘内部潜力。通过公开招聘方式招录计算机专业和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相关技术人员,并抽调自然资源审计业务骨干,组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专业队伍,不断实现自然资源大数据审计的自主化、信息化、专业化。同时,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以审代训”、上下联动等方式,不断加强学习,提高审计队伍素质,提升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开展自然资源审计的能力。

三、创新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工作方法

一是充分利用技术创新手段。审计实施过程中运用ArcGIS、ENVI、GoogleMap、奥维地图等地理信息专业化软件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处理,剔除冗余,分析研判,精准定位,锁定疑点,不断提升审计效能。如利用ArcGIS等地理信息软件将卫星遥感影像叠加土地利用现状图、林业图、永久基本农田图、自制矿区开采范围边界图等矢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快速有效地审查是否存在永久基本农田“非农化”“非粮化”、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不实、矿山开采是否越界等现象。

二是注重现场核查取证工作。注重以事实为依据,以实际行动确保审计结果的真实性、有效性、客观性,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职能作用,加强审计人员疑点核实工作:1.加强土地资源保护现场审计工作。利用奥维地图APP现场定位确认疑点位置、图斑现场比对、拍照取证等方式对占用永久基本农田、超规划建设、图斑划定不实等问题进行仔细核实,并现场拍照、录视频取证,做好疑点核实记录。2.加强水资源保护现场审计工作。重点查看水源地保护和河长制落实情况:是否设立入河排污口标识,是否在饮水保护区、河流区域乱搭乱建、乱扔生活建筑垃圾等情况,是否存在无证取水,饮水水质达标情况。3.加强环境保护现场审计。重点查看当地在建项目环评,企业废水废气处理,畜禽养殖污染情况,医疗废弃物等有害垃圾处置情况。4.加强林业资源保护现场审计。重点查看林长制落实情况:植树造林任务完成情况,造林存活率,林地采伐许可,有无超限额采伐、无证采伐、乱批滥占林地以及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情况。

三是不断完善创新评价体系。通过对近5年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情况进行总结,探索构建适合可行易操作的领导干部自然资源离任审计综合评价模型。坚持科学实用,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年度目标责任等为载体,从政策制度的落实及执行、责任目标完成、生态环境状况变化、生态环保资金使用等方面,建立了涵盖水资源、土地、森林、矿产、生态环境五大类的综合评价模型,有效解决了审计人员不敢评、不会评等现实问题,为审计评价工作奠定了基础。

四、压实自然资源审计项目整改工作

一是压实审计机关责任。针对整改期内的每一个审计项目,实行“清单+闭环”管理,动态梳理问题清单,对照清单逐项督促整改“销号”,确保审计发现问题见底清零;对超出整改期限仍未整改到位的问题,提请市委审计委员会或市政府牵头部署整改,审计局持续跟踪督办,直至完全落实;对已整改问题及时组织“回头看”,巩固拓展审计成果。

二是压实被审计单位责任。全过程督促被审计单位落实审计整改主体责任,从整改方案的审核把关,到整改措施的监督实施,确保高质量完成整改任务;将审计整改纳入市委、市政府对市直单位和镇(街道)的年度综合考核,倒逼被审计单位按时主动整改。

三是压实有关主管部门责任。坚持将审计发现问题向有关主管部门分类通报,敦促主管部门履行监督管理职责,指导相关部门完成审计整改工作;同时,充分发挥审计“治已病、防未病”作用,针对普遍性、倾向性和苗头性问题,促进主管部门深入分析问题性质及原因,举一反三,强化源头治理管控。

四是压实其他监督机构责任。建立审计整改联合督查机制,从市纪委监委、组织部、审计局、作风办等单位抽调人员成立审计整改督查组,每年开展1-2次现场督查,形成支持配合审计整改的监督合力。强化审计结果运用,把审计结果及整改情况纳入巡察重要内容,作为组织部门对干部监督管理的重要参考依据,进一步推动审计成果转化。